News Release

生物材料改良剂如何破解养分低效与作物增产难题?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Graphical Abstract

view more 

Credit: Ying LIU1, Natasha MANZOOR1 , Miao HAN1 , Kun ZHU1 , Gang WANG1,2

全球人口激增与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挑战下,传统农业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生产方式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还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进一步降低了养分利用效率。生物材料改良剂作为新兴的绿色技术,为提升土壤健康和作物生产力提供了新思路。那么,生物材料改良剂是如何提升养分利用效率并促进作物增产的呢?

中国农业大学王钢教授团队系统梳理了微生物菌剂、纳米材料与生物炭等生物材料改良剂在提升土壤健康和作物生产力方面的协同作用。相关研究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期刊(DOI:10.15302/J-FASE-2024586)。

研究表明,植物根际促生菌(PGPB)通过固氮、解磷、解钾等功能显著提升养分利用率。联合接种固氮菌与解磷菌可提升小麦氮、磷吸收量,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还能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使番茄在高盐环境中生物量增加。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PGPB通过生物吸附和转化作用,提升铬(VI)去除率,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

纳米材料在精准农业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Fe3O4纳米颗粒可促进豆科植物生物固氮,增加大豆产量;二氧化硅纳米材料通过物理屏障抑制病原菌入侵,降低番茄茎部枯萎病发生率。纳米缓释肥料通过控制养分释放速率,提升氮利用率,较传统肥料减少施用量。值得注意的是,干旱胁迫下纳米材料还能通过调节植物抗氧化系统,降低小麦丙二醛含量。

生物炭作为高效碳载体,其多孔结构可吸附重金属并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负载解磷菌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可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加黑土有机碳储量。矿区土壤修复中,生物炭与锰氧化菌联用可提高铅、砷去除率,其碳封存效应显著。

三者协同应用展现出显著优势:微生物-纳米材料组合提高水稻氮利用率,生物炭-微生物联合修复使矿区土壤酶活性恢复。研究指出,生物炭作为微生物载体可延长菌剂存活时间,纳米材料的靶向递送特性则提升了生物炭的修复效率。

尽管生物材料改良剂在提升土壤健康和作物生产力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但其规模化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未来,研究人员需通过工艺优化降低材料生产成本,完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并推动政策协同,以实现生物材料技术的田间应用。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