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The bamboo residue–based film is designed to promote selenium-enriched crop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soil health.
Credit: Dr. Zhaoshuang Li and Dr. Yiqiang Wu from the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ina
研究背景
传统农用地膜(主要成分为聚乙烯)虽能有效保墒增温、抑制杂草,但不可降解特性导致长期使用后产生严重的“白色污染”,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并威胁生态环境。发展可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途径。液体地膜因其可机械喷施、全生物降解等优势受到关注,但早期产品多以石油沥青或褐煤改性制备,存在原料不可再生、降解产物有毒等问题。同时,现有可降解地膜功能单一,且降解后资源价值未充分利用。
竹材作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全球种植面积超3600万公顷,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残渣(含43–47%纤维素),传统焚烧或制炭处理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利用竹材剩余物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符合“以竹代塑”和“双碳”战略需求。此外,针对全球约10亿人口的硒缺乏问题,亟需发展硒强化作物栽培技术。若能将硒肥缓释功能整合至可降解地膜中,可实现“膜-肥一体化”,但现有研究鲜少涉及。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原料可再生、功能多元化、降解增值化的普适策略,用于同步解决白色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升级及微量元素强化需求,对推动绿色农业与“双碳”战略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进展
本研究以竹材剩余物为原料,通过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与季铵化木质素(QL)的静电相互作用,引入聚乙烯醇(PVA),结合含硒化合物(SeC₂CO)功能修饰,构建多功能液体缓释地膜(PVA@CMC/QL)。
季铵化木质素(QL)中的醌类与查尔酮结构赋予地膜本征紫外屏蔽性能,通过阻断光敏信号传导有效抑制杂草萌发。静电交联网络重构氢键分布,增强表面疏水性,降低水蒸气透过率,显著提升氧气阻隔性能,土壤持水能力。该体系验证了PVA@ CMC/QL在土壤保温保墒、紫外光抑制及热稳定中的作用机制,为多功能农用覆盖材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PVA@CMC/QL经微生物聚集及酯键水解逐步矿化,45天降解率达83.5%。同步释放硒形态以SeO₄²⁻/SeO₃²⁻为主(碱性条件累积释放158.3 μg/L,pH=9),经根系吸收后小白菜硒含量提升至28.5 μg/kg(未覆膜组0.3 μg/kg),证实"地膜降解-硒资源化"闭环效应。此外,PVA@CMC/QL埋土45天降解率达83.5%,显著高于商用可降解膜PBAT及PE膜全生命周期评估显示其在11项环境指标(如化石能耗、臭氧消耗)中负荷降低30-50%,且保温保墒、抑杂草率(≤13.3%)等多项性能均优于已报道地膜,验证竹基液态缓释地膜的应用优势。
未来展望
基于竹材剩余物的绿色改性策略,本研究验证了PVA@CMC/QL液体地膜在保墒抑杂草与硒缓释中的协同效能,说明该生物质基设计可拓展至多功能农业材料的开发。因此,竹材剩余物驱动的“原料-功能-降解”三位一体技术,不仅是可降解地膜创新的高效平台,还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提供了普适路径,有望为绿色农业、环境工程及循环经济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尤其在"以竹代塑"国家战略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来源: https://doi.org/10.34133/research.0685
Journal
Research
Method of Research
News article
Subject of Research
Not applicable
Article Title
Biodegradable Liquid Slow-Release Mulch Film Based on Bamboo Residue for Selenium-Enriched Crop Cultivation
Article Publication Date
12-May-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