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如何平衡农业塑料的增产效益与污染风险?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Image

view more 

Credit: Chengtao WEN1 , Ji MA1 , Xin’er SHI1 , Xuejun LIU2 , Changrong YAN3 , Kai WANG2 , Jingwen CHENG2

塑料薄膜覆盖农田、温室大棚透光保温、灌溉管道精准送水……这些常见的农业场景中,农业塑料已成为现代种植业的“隐形助手”。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塑料使用国,2022年农业薄膜使用量达134万吨,覆盖面积超1750万公顷,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但另一方面,这些塑料在完成使命后若处置不当,会残留在土壤中逐渐破碎为微塑料,威胁土壤健康、作物安全甚至人类食物链。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破解农业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难题呢?

中国农业大学马骥教授等通过一篇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农业塑料的“双面性”,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塑料管理策略的演变路径,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25)。

这种矛盾源于农业塑料的“双面性”:它在技术、经济和环境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地膜能调节土壤温湿度、抑制杂草虫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甚至提升微生物多样性;在甘肃等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可使作物增产超180%,相当于多开发了近400万公顷耕地。但长期使用和不当处理后,残留的塑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释放化学添加剂,甚至通过“土壤-作物-人体”链条传递风险。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塑料使用国,我国的管理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样本。回顾发展历程,农业塑料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1982–1997年)以“促生产”为主,快速推广塑料技术但忽视污染治理;中期(1997–2017年)转向“生产与环保并重”,开始试点地膜回收、推广可降解材料,但全国性系统管理仍不足;2017年后进入“系统规划期”,通过提升地膜厚度标准、强化法律约束、推进全链条管理,逐步构建起“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

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挑战依然存在。源头减量面临技术和经济双重瓶颈——可降解地膜的降解效果受土壤条件影响大,且成本高、农民接受度低;回收环节则因地膜破碎率高、处理成本大,依赖政府补贴难以持续。此外,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回收产品销路有限,政策执行中仍存在“超薄地膜屡禁不止”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向: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管理框架,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二是加强技术创新,重点研发适配不同地区的地膜回收机械、可降解材料及污染治理技术;三是推动环境监管与市场机制协同,培育回收产品市场,减少对补贴的依赖。

本文通过我国实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与绿色转型中的平衡路径——既要正视农业塑料的不可替代性,也要通过系统治理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农业塑料的可持续管理需要政策、技术、市场的共同参与,是一场长期的治理战役。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