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解读脓毒症:揭示关键信号通路以开发靶向疗法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Research

Fig 1

image: 

Fig 1

view more 

Credit: Copyright © 2025 Lingxuan Tang et al.

研究背景

脓毒症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以免疫反应失调、全身性炎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的复杂互作,包括NF-κB、JAK/STAT、TLR、MAPK、HIF-1及Nrf2/Keap1等,这些通路共同调控免疫激活、炎症反应及细胞代谢。此外,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代谢重编程进一步加剧病理过程,通过损害能量产生和免疫细胞功能参与疾病进展。传统治疗主要依赖抗生素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疗效有限。鉴于脓毒症的高度异质性和动态演变,单一靶点的静态干预策略已显不足。因此,亟需建立个体化、多靶点的动态调控治疗模式,根据信号通路活性实时调整治疗策略,从而更精准地调节炎症反应、免疫平衡及代谢紊乱,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将这些机制性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通过动态、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为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提供新希望。

研究进展

邹最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聚焦脓毒症中的免疫调控机制。作为一种由感染引发的危及生命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在经典NF-κB通路中,脓毒症诱导因子如LPS通过激活TLR启动下游信号级联反应,最终导致NF-κB的激活与核转位(图1)。活化的NF-κB促进TNF-α、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加剧全身炎症反应。此外,NF-κB还调控细胞凋亡与免疫细胞活化,在脓毒症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非经典NF-κB通路则在特定细胞类型或刺激下采用独特的激活机制,涉及不同的激酶、辅因子及NF-κB亚基组合。

此外,IFN-γ或IL-6等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JAK激酶,进而使STAT蛋白磷酸化。JAK/STAT信号通路的转运与激活主要通过磷酸化的STAT蛋白形成二聚体并转位至细胞核,调控与炎症、细胞存活和分化相关的基因(图2)。JAK/STAT通路的异常激活会驱动疾病进展,影响免疫细胞功能,并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其次,在双信号模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涉及两个步骤(图3):一、PAMPs或DAMPs上调NLRP3的表达;二、NLRP3通过钾离子外流和溶酶体破裂等细胞内事件被激活。激活的NLRP3与含有CARD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以及pro-caspase-1结合,形成炎症小体复合物。该复合物通过将pro-caspase-1裂解为活性的caspase-1,促进IL-1和IL-18等炎症因子的成熟与释放。

脓毒症常常伴有机体内异常缺氧环境的形成,在低氧条件下,HIF-1α的稳定性与活性均显著增强,进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影响炎症调控、免疫反应及器官功能障碍(图4)。HIF-1α不仅直接调控炎症基因的表达,还与NF-κB信号通路相互作用,NF-κB的激活导致炎症介质的大量产生,正反馈使得脓毒症病程加重。

最后,在脓毒症期间线粒体活动被抑制,其中一条关键能量生成途径脂肪酸氧化(FAO)障碍,导致能量产生不足。除此之外,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对于维持线粒体基因组稳定和调控其转录至关重要,但在脓毒症中,TFAM的表达与功能可能受损,进而对线粒体生物合成产生负面影响。核呼吸因子(NRF)也是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其活性由能量代谢的主调控因子PGC-1α激活,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及氧化磷酸化。在脓毒症期间,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与活性降低,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从而加剧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损伤(图5)。

未来展望

脓毒症是重大全球健康挑战,其特征为免疫紊乱、代谢异常和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当前研究挑战在于:对信号通路互作及病理阶段作用理解不足,且临床转化困难。未来应聚焦通路互作机制、开发个体化靶向疗法、筛选生物标志物以实现精准分层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原文链接: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811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