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

脑深部电刺激显著改善难治性抑郁及焦虑

生物标志物有望指导个体化治疗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一项“开放标签”临床试验显示,脑深部电刺激(DBS)——即在脑内植入电极,类似“大脑起搏器”——可使一半对治疗耐受的重度抑郁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由英国和中国研究人员共同领导的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可预测个体疗效的脑活动特征。这一生物标志物未来或可用于筛选最有可能从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实现个体化干预。

重度抑郁障碍是全球最常见且致残性极高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虽然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可帮助许多患者,但治疗抵抗率依然较高,大约有 30%–50% 的患者对现有治疗反应不佳。

过去几十年中,脑深部电刺激(DBS)逐渐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DBS 通过将微型电极植入大脑深部,释放低强度电刺激以调节异常脑网络活动。

该研究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共纳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 26 名对治疗耐受的抑郁患者。试验为开放标签,即研究人员和患者均知晓 DBS 正在实施。

研究团队将电刺激施加在两个脑区,分别为:

   终纹床核:与压力、焦虑、恐惧及社会行为调节密切相关,尤其与慢性应激反应有关;

伏隔核:参与奖赏处理,是动机、愉悦体验和强化学习的重要脑区。

临床研究表明,26 名患者中有 13 人(50%)症状显著改善,其中 9 人(35%)达到临床缓解(临床治愈标准)。

研究人员记录了 BNST 电极和头皮 EEG 的脑电信号,发现 4–8 Hz 的θ波(theta 活动)具有关键临床意义。

BNST 中θ活动越高,抑郁和焦虑症状越严重;而 术前θ活动较低的患者,术后 3、6、12 个月的症状改善更明显(针对抑郁和焦虑,而非快感缺乏)。

此外,BNST 与前额叶皮层之间 θ频段相干性越高(同步性越强),疗效越好。前额叶负责情绪调节,因此更强的同步性提示更有效的脑区间通信。

来自剑桥大学与复旦大学的 Valerie Voon 教授表示:

“DBS 为治疗难治性抑郁带来真实希望。本研究不仅显示其疗效,还提供了可预测哪些患者获益的客观生物标志物。”

剑桥大学王林斌博士 表示:

“我们发现 BNST 中的θ活动可以预测患者对 DBS 的反应,这为未来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在试验过程中,DBS 可降低 BNST θ活动,且 θ活动下降与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程度一致。研究者指出,这为 基于实时反馈调节刺激强度的闭环 DBS 系统奠定基础。

Voon 教授补充:“由于θ活动可实时反映焦虑状态,当θ升高时可以加大刺激,而当θ降低时可以减弱刺激。”

临床试验的主要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孙伯民教授 表示:“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终纹床核+ 伏隔核 双靶点DBS 治疗抑郁的临床研究。抑郁症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不仅揭示了抑郁的大脑机制,也强调了 DBS 在抑郁治疗中的潜力。”

研究还发现,患者观看情绪图片时对负性图片反应越强,越不容易从 DBS 中受益。

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基金(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资助。与此同时,团队已完成一项 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被视为临床研究金标准),结果将于近期公布。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