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Highlight | 31-Oct-2025

中国与非洲农业碳排放有何差异?

Higher Education Press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双重挑战下,农业食品系统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低碳转型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与非洲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代表,合计贡献了全球32%的农业碳排放,尽管发展阶段不同,但两者在农业依赖度、粮食安全需求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中国通过农业现代化已在减排领域取得进展,而非洲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那么,这两个区域的农业碳排放究竟呈现怎样的差异?中国经验能否为非洲提供可借鉴的低碳转型路径?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张玉梅研究员团队联合国际生物多样性联盟国际热带农业中心Issa Ouedraogo博士通过一项研究,揭示了中非农业食品系统碳排放的结构性特征与减排潜力。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09)。

研究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0年至2021年的数据,对比发现:非洲的碳排放总量始终高于中国,但中国的增速更快。自2000年至2021年,非洲的碳排放增幅约40%,而中国的碳排放增幅约70%。不过,人均排放则呈现相反趋势。这一差异反映出两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根本不同:中国通过农业现代化提升了生产效率,而非洲仍依赖传统粗放式耕作,技术水平较低,且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内部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非和中非增长最快,而北非和南非增长较慢。这种不均衡主要源于东非、中非的农业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而北非、南非因农业技术相对先进,排放增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研究还发现两地碳排放结构呈现显著分化。中国的农业碳排放已从生产环节主导,转向产前(如化肥生产)和产后(如食品加工、运输)环节。这与中国农业供应链扩张、消费需求升级密切相关。相比之下,非洲的碳排放仍高度依赖生产环节和土地利用变化。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是最大排放源;生产环节中,反刍动物肠道发酵和稻田甲烷排放是主要来源。此外,非洲产前产后环节排放虽规模较小,但增速显著,反映出农业供应链现代化的初步迹象。

化肥、农药和能源使用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投入因素。中国通过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提升了资源效率。而非洲化肥施用强度较低,但使用量在快速增长,且因技术落后,效率低下问题突出。

在减排策略上,中国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为核心。例如,推广精准农业、循环农业,并通过绿色补贴激励农户。这些措施使中国在提升产量的同时,稳定了生产环节的排放。非洲则侧重通过补贴政策保障粮食安全,并试点生态政策。不过,非洲政策的环境效益有限,主要受制于资金不足和技术普及困难。

本研究系统对比了发展阶段差异显著的中非农业碳排放,揭示了“生产-土地-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驱动机制,填补了同类研究空白。研究建议,中非可通过技术合作(如中国协助非洲建立数字农业平台)、政策经验共享(如绿色补贴设计),共同探索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农业路径。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