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如何通过农业食品系统转型应对资源环境与气候挑战?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Image
Credit: Ming LEI 1, Ting MENG 2, 3 , Zhiyao YANG 3, Jingjing SHAN 1, Issa OUEDRAOGO 4
农业食品系统是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涵盖从生产、储存、加工到消费的全链条。当前,全球农业食品系统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退化与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据统计,农业生产贡献了全球27%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消耗70%的淡水资源,并导致60%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丧失。作为人口占全球77%的发展中地区,中国与非洲受气候影响尤为显著。在这些挑战下,如何通过农业食品系统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增强气候韧性并保障粮食安全?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孟婷副教授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非洲生物多样性国际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46)。
本研究采用“系统视角”剖析了中非农业食品系统面临的资源环境与气候挑战。研究表明,尽管中非在应对挑战上已取得进展——例如通过杂交水稻研发、灌溉系统建设等农业技术合作提升了生产能力——但现有举措多聚焦单一生产环节,忽视了食品系统表现不佳的系统性驱动因素。相比之下,“系统方法”更注重生产、分配、获取、消费各环节的关联,能更全面识别从投入、基础设施到市场动态的关键节点,为中非合作应对复合型挑战提供新的框架。
研究详细梳理了中非农业食品系统面临的共性与区域特异性挑战。资源方面,我国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分布不均及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非洲则受土地退化、森林消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严重。气候层面,极端天气直接冲击生产。同时,市场与供应链也受波及,如非洲因粮食进口依赖度高,气候引发的贸易中断加剧了食品价格的波动。
为应对上述挑战,研究总结了中非在提升系统效率、韧性与可持续性方面的实践。效率提升上,我国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规划(2024–2030年)》;非洲通过《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CAADP)》推动各国将10%预算投入农业,目标年增长6%。韧性建设方面,我国依托海南南繁硅谷培育抗逆品种,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非洲则建立“非洲种子系统卓越中心”,支持21万小农发展农林业。可持续性领域,我国实施轮作休耕、黑土保护和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非洲启动“非洲土壤计划”和“绿色长城”项目,已在埃塞俄比亚增加15%植被覆盖并创造150万个就业岗位。
研究还提出了中非合作推动系统转型的四大路径。在生产端,双方可共享气候智能型技术,如我国的“科技小院”模式已在非洲推广,通过田间指导提升小农适应性;在供应链层面,加强贸易自由化与投资合作,例如签署中非自贸协定或可使双边粮食贸易增长0.01%–13.4%;消费端推广可持续饮食,如引入碳足迹标签引导低碳消费;政策层面则建立“中非粮食政策网络”,通过高层对话协调战略储备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本研究为发展中国家农业食品系统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通过系统方法与南南合作,中非经验不仅有助于缓解本土资源环境压力,更可为全球粮食安全与气候治理贡献“发展中方案”。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