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政策如何推动农业食品系统转型?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mage: Image
Credit: Zongyi WU 1, Boaz BLACKIE KEIZIRE 2, Shenggen FAN 1, 3, Xiaolong FENG 1, 3
农业补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是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农业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被视为推动农业食品系统可持续转型的关键力量。农业食品系统转型指通过政策调整、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环境可持续性增强等多重目标的过程。我国和非洲作为两个人口规模庞大、农业发展阶段不同但面临相似挑战的地区,其农业补贴政策的实践备受关注。那么,这两个地区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目标设定、实施方式上有何异同?又能为全球农业食品系统的可持续转型提供哪些经验?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晓龙副教授等联合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的科研人员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非洲的农业补贴政策,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24)。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和非洲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设计特点及实施效果。研究表明,我国和非洲的农业补贴政策在核心目标上存在共性:两者均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任务,并通过向农民提供激励措施来促进生产、缓解贫困。
不过,在政策结构和规模上,两地呈现出显著差异。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更具综合性和可持续发展导向。2015年起,我国对农业补贴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有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耕地质量补贴”,重点支持耕地保护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取消了化肥生产补贴,以减少氮素化肥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相比之下,非洲的补贴政策更具针对性,往往聚焦特定领域,如马拉维的化肥补贴项目、尼日利亚通过电子凭证发放的农业投入补贴等,主要解决小农生产中的即时需求。
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还发现,尽管我国和非洲在农业补贴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两地仍面临共同的、但因国情而异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用水压力突出,非洲农业灌溉用水占比高达82%,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1.2%,均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同时,两地农业生产均以小农为主,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提出了三项关键建议。首先,应调整农业补贴方向,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国取消化肥生产补贴的改革被视为成功案例,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减少了环境负面影响,这一经验可为非洲提供借鉴,通过补贴激励农民采用高效化肥和绿色耕作方式。其次,加强中非农业政策支持与合作。双方可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共享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协调政策目标,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最后,增加对农业食品系统的投资。我国可扩大对非农业投资,重点支持仓储、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非洲粮食产后损失。
本研究为我国和非洲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动农业食品系统转型提供了参考。研究团队强调,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需兼顾粮食安全与环境可持续性,通过精准设计和国际合作,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Disclaimer: AAAS and EurekAlert!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ccuracy of news releases posted to EurekAlert! by contributing institutions or for the use of any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urekAlert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