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Oct-2025 中国南海北部放射性129I的来源、传输和扩散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系统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人工放射性核素129I的水平分布与传输特征,揭示了陆源输入是珠江入海口海域129I水平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通过估算该海域129I的储量分布, 定量解析了不同输入方式对该海域129I的贡献, 发现洋流输入是南海北部海域海水中129I的主要输入方式。《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5年第9期发文报道了该成果。 Journa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3-Oct-2025 科大研究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準確辨識低存活率「免疫熱」亞型膠質瘤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和化學及生命工程學系王吉光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類此前被忽視的腦腫瘤亞型——IME 型 IDH 突變星形細胞瘤。與臨床預期相反,該腫瘤亞型表現出顯著的免疫活性(「免疫熱型」),但通常伴隨較差的存活率,對臨床治療的反應可能與其他亞型不同。同時,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人工智能(AI)平台,輔助臨床醫生更精準地識別該腫瘤亞型,從而為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 Journal Cancer Cell
23-Oct-2025 当魔方遇见超材料:几何之韵“拼”出电磁之幻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近日,王甲富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创造性地将三维魔方架构和超材料设计结构结合,打通了连接信息科学和数学物理的通道,成功构造出具有高信息熵和可视觉交互的机械可重构超材料新范式。不同的魔方架构和可变的超构元素,允许复杂且精确的电磁波前定制,在电磁屏蔽,目标伪装,和全息加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研究结果最近被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Journal Science Bulletin
23-Oct-2025 旱区窄分布和宽分布植物物种对干旱的形态与生理响应特征 Science China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研究人员发现,我国旱区的窄分布物种和宽分布物种在响应干旱时展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相比宽分布物种,窄分布物种在高干旱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叶片含水量、更快的叶体积相对于干重的增长速度,以及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这些特征赋予窄分布物种更强的储水能力,从而在极端环境中具备更显著的适应优势。 Journal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Funder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2-Oct-2025 海南医科大学何祖平团队阐释黏连蛋白复合物调控干细胞命运的三维基因组机制 Research 传统干细胞命运研究主要关注转录因子调控,而对三维基因组结构的认识相对不足。黏连蛋白复合物通过动态重组染色质拓扑结构,精准调控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为造血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等命运抉择提供新视角。这一机制为再生医学和癌症治疗策略带来重要启示。海南医科大学何祖平教授团队在综述"The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the Cohesin Complex in Regulating the Fate Determinations of Stem Cells"中,深入探讨了该复合物的干细胞多维调控网络。 Journal Research Funder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Breeding, Research Team for Reproduction Health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22-Oct-2025 稳定肥料提升氮肥利用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教授等的一项综述研究指出,添加脲酶或硝化抑制剂的稳定肥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路径,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并成为全球主要生产国。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5635)。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2-Oct-2025 新型农田面源污染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连作农田自动化监测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河北农业大学李文超和北京农学院华玲玲等开发出了一种基于串联管道的连作农田面源污染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以分流沟、在线流量计和动态采集装置为核心,通过创新设计实现了农田径流的实时监测与自动化采样。与传统径流池相比,新系统的分流沟和传输管道设计显著减小了工程规模,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土地占用,同时避免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干扰。相关文章已发表于《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英文)(DOI: 10.15302/J-FASE-2024596)。 Journal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2-Oct-2025 一种仿生软透镜可实现人眼式自对焦而捕获高清图像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仿生软性透镜,它能像人眼一样因应不同光照而自动调节焦距。该研究的作者证明,配备这种透镜系统的标准光学显微镜因可对生物样本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而令纤毫毕现:如蚁腿上的细毛及花粉粒的裂片。Corey Zheng 和 Shu Jia 写道,他们的装置“凸显了光驱软体机器人技术在软体视觉系统、自主软体机器人、自适应医疗设备和下一世代可穿戴系统中的应用潜力。”人类和一些动物都拥有柔软、结构紧凑的“相机眼”,后者可通过改变透镜曲率而反射性地调节其焦距。然而,大多数现有的具有可调光学元件的仿生装置都需要电源或刚性机械马达,因此它们缺乏自主功能。为突破这些局限,Zheng 和 Jia 设计了一种光敏水凝胶软性透镜 (PHySL),它无需外部控制便可实现光调谐。PHySL 由嵌入的吸光氧化石墨烯水凝胶为基体,并内置了一个中央透镜。入射光可加热氧化石墨烯,致使水凝胶收缩,这会拉伸透镜——从而扩瞳并增焦。减少光照会使该凝胶冷却松弛,使透镜尺寸复原。研究人员将 PHySL 整合到一台明场显微镜中,证实其可在对多种样本成像时捕获微米级精细结构,如蜱虫的跗爪间隙与真菌样本内的单个纤维。这些图像堪比用标准显微镜物镜所采集的图像。此外,PHySL 在自然光下可对多层堆叠样本自动进行分层对焦,且在集成至光纤成像仪后,仍能在调制光照下保持对观测目标的稳定追踪。 Journal Science Robotics
22-Oct-2025 大批生产调节性 T 细胞可治疗小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两个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将致病性 T 细胞稳定有效地大批转化为调节性 T 细胞的方法,而调节性 T 细胞是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两组研究人员都将这项新技术用于治疗小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寻常型天疱疮)。在正常情况下,身体会通过错综复杂的制衡机制来约束免疫系统。其中一项制衡机制是体内的调节性 T 细胞库,它可以压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异常或过度亢奋反应。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状态中,这一关键组分的功能通常会减弱或出错,因此科学家目前正在开发可刺激或补充调节性 T 细胞的治疗方法。然而,研究人员缺乏制备针对特定抗原或疾病的调节性 T 细胞的可靠方法,因此现有的细胞疗法通常会靶向针对并损害整个免疫系统。此外,少数能够产生抗原特异性 T 调节细胞的技术通常无法产生数量足可用于临床的该类细胞。 Norihisa Mikami 和同事如今提出了一种创新技术,它可通过利用人体现有的常规 T 细胞库而大量生成具有治疗作用的抗原特异性 T 调节细胞。科学家首先诱导常规性效应 T 细胞进入某种活化状态。他们接着再用抑制剂和细胞因子来处理这些细胞;这些抑制剂和细胞因子可同时增强 Foxp3 蛋白的表达,并推引效应 T 细胞呈现调节性 T 细胞的表观遗传特征。为证明其方法的普适性,作者在不同类型的小鼠和人类记忆及效应 T 细胞中重复了这一过程。将由此产生的调节性 T 细胞给予炎症性肠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后,这些细胞性质稳定并能缓解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在第二篇文章中,Miho Mukai 和同事将同样的方法应用于患有寻常型天疱疮的小鼠;这是一种会导致疼痛性皮肤水疱和溃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他们成功地将自身反应性的致病 CD4 T 细胞转化为能够识别相同抗原的稳定且功能正常的调节性 T 细胞。当将这些调节性 T 细胞注入小鼠体内时,它们会定向迁移至皮肤淋巴结并扩增。一旦到达淋巴结,这些调节性 T 细胞可遏阻自身反应性 T 细胞的形成,抑制自身免疫抗体,并缓解小鼠的皮肤水疱症状。 记者须知:这两篇论文的一位共同作者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因发现调节性 T 细胞和免疫耐受而荣获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medicine-nobel-researchers-who-studied-how-body-polices-immune-system Journ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2-Oct-2025 科大研究運用囊泡蛋白質組學揭示AP-1與AP-4的新型貨物蛋白與輔助因子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在生理學中,真核細胞的分泌途徑對於維持細胞功能與生理活動至關重要,因為許多蛋白質需要通過該途徑被準確運輸到特定的亞細胞位置,或分泌到細胞外以發揮其功能。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郭玉松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研究分泌途徑中貨物蛋白被分選並裝載入運輸囊泡的分子機制。 該團隊已成功在體外重構多種與疾病相關的貨物蛋白在分泌途徑中被裝載入囊泡的過程,為解析貨物裝載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工具。 同時,他們建立了囊泡重組體系、電子顯微鏡與蛋白組學的分析平台,得以有系統地鑒定囊泡的蛋白組成與形態學特徵。 研究表明,該策略在發現新型貨物蛋白及介導囊泡運輸的細胞因子方面具有強大潛力(圖一)。 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