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Releases
Updates every hour. Last Updated: 3-Nov-2025 14:11 ET (3-Nov-2025 19:11 GMT/UTC)
17-Oct-2025
同时递送多种 HIV 免疫原可在动物模型中以较少的疫苗接种次数诱导广谱抗体反应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在单一疫苗中结合数种可激活免疫的分子(即免疫原)或可拓宽免疫保护范围,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方法是否也会诱导相互竞争的抗体反应。两项新的研究如今提示,同时递送多种 HIV 免疫原可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启动多种类型的广谱中和抗体 (bnAb) 前体而不会影响其功效,这或能为今后的 HIV 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参考。能够产生针对 HIV 包膜 (Env) 蛋白的 bnAb 的 B 细胞库不但极为稀少,而且难以通过常规疫苗策略激活。科学家近来设计了靶向针对种系细胞的免疫原,它们可以特异性地启动 bnAb 前体,后者接着可在后续的加强免疫接种后成熟为特异性 bnAbs。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引发广泛 bnAb 反应所需的疫苗接种总数,Henry Sutton 和同事设计了一种可同时递送多种免疫原的单次疫苗接种方案。研究人员用1、2 或 3 种免疫原蛋白对恒河猴进行了剂量递增的免疫接种,并在 10 周后进行加强剂接种。他们发现,联合免疫接种可诱导不同类型的强效 bnAb 前体,这些前体可靶向针对 HIV Env 的不同区域,但不会影响单个抗体反应的强度。尽管 Sutton 等人在联合使用 3 种免疫原后检测到了一些免疫竞争,但他们指出,这种效应在接种加强剂后就达到峰值,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在第二项研究中,Zhenfei Xie 和同事在携带人类 bnAb 前体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了同时用多种免疫原进行启动是否会有效。作者发现,同时递送不同的蛋白质免疫原组合所诱导的抗体反应相对较弱。相比之下,多达 4 种基于 mRNA 的混合免疫原(包括一些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免疫原)可有效激活由 4 种不同类别 bnAb 构成的平衡混合物。Xie 等人推测,所选的佐剂可能会影响蛋白质免疫接种的功效;他们表示,只要疫苗配制谨慎,同时启动的策略可能会在人体中取得成功。
关注研究趋势的记者请注意,最近发表的几项研究探讨了 HIV 的疫苗接种方法:
2022 年 12 月发表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一种靶向针对种系细胞的疫苗可在人体内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前体: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6502
2024 年 5 月发表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mRNA 免疫原可在非人类灵长动物中诱发罕见的前体抗体: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j8321
2024 年 9 月发表在《科学-免疫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一种可增强小鼠免疫反应的接种剂量递增策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immunol.adl3755
2025 年 7 月发表的两项《科学-转化医学》研究对 mRNA 疫苗在非人类灵长动物和人类 I 期临床试验中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w0721 和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y6831
- Journal
- Science Immunology
17-Oct-2025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提出基于感兴趣区域的MEMS激光雷达优化方法
Research
王俊亚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MEMS扫描技术和激光雷达研究,并在扫描轨迹优化、采样方案改进和角度测量等方向取得系列成果。本研究提出模仿人类视觉凝视机制的优化思路:无需改变硬件和全局采样方式,通过动态调控扫描轨迹参数,将有限采样资源集中于感兴趣区域(ROI),实现局部分辨率提升。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Offshore Windpower
16-Oct-2025
椿象腿部器官含有共生真菌,其目的是保护其虫卵免受寄生蜂侵害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形体微小的椿象腿上有一个看似听觉器官的结构其实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奇异构造:真菌育儿所;母虫用其将新产椿象卵包裹在保护性的共生真菌丝中,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后代免受寄生蜂的侵害。鼓膜器官在许多昆虫物种中经历了反复进化,它们的用途通常被认为是感知声音。据先前的研究报告,成年雌性荔蝽科椿象的实际腿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增大的构造,后者素来被当做鼓膜器官。荔蝽科是椿象中的一个小类群,它包含约 100 个物种,其中许多物种受到寄生蜂的困扰。然而,据作者披露,目前尚无其他椿象类群已知拥有这些雌性荔蝽科椿象所特有的后腿构造。为判定这种假定鼓膜的功能,Takanori Nishino 和同事对日本荔蝽科中的细角瓜蝽(Megymenum gracilicorne)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后腿器官并非用于听觉,而是一种此前未知的共生器官。Nishino 等人报告称,该器官的表面并非膜状结构,而是由覆盖着数千个孔的角质层构成,其中的每个孔都与腺体分泌细胞相连,而特定的共生真菌菌丝会从这些细胞中生长出来。当雌性荔蝽科椿象产卵时,它们会主动将这些真菌从该器官转移到虫卵上,并将每个虫卵包裹在不断生长的真菌菌丝网中。这里所涉及的真菌主要包括多种致病性低的虫草科真菌 (Cordycipitaceae),但这些真菌通常是昆虫的病原体。实验证明,覆盖在虫卵上的真菌菌丝可以物理性地阻止寄生蜂的寄生:雌性寄生蜂无法在完全被真菌覆盖的椿象卵上产卵,因为它们只能在清洁或菌丝稀疏的椿象卵上产卵。去除真菌或切断雌性椿象后腿可大大降低真菌覆盖率,从而显著提高椿象卵的寄生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真菌不会感染寄生蜂,表明这种保护是机械性的,而非化学性或致病性的。Nishino 等人还研究了其他荔蝽科物种,发现它们都具有雌性特有的后腿器官,并呈现出独特的涂抹虫卵的行为。
- Journal
- Science
16-Oct-2025
尤因肉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新机制
University of Seville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这项研究发表在《癌基因》(Oncogen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特定分子在相互作用下如何决定伊立替康(irinotecan)对儿童肿瘤的治疗效果。
- Journal
- Oncogene
15-Oct-2025
Research:华中大李一伟、刘笔锋教授开发组织仿生水凝胶新技术,实现细胞力学重编程与癌细胞力学转分化
Research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2025年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一伟教授和刘笔锋教授团队在《Research》期刊发表了题为"Mechanical Cell Reprogramming on Tissue-Mimicking Hydrogel for Cancer Cell Transdifferentiation"的重要研究成果。该论文可以通过此链接查看: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810。
论文通讯作者是李一伟教授和刘笔锋教授,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生任雪晴和郑大一附院王亚超副研究员。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组织力学仿生水凝胶系统,首次实现了纯粹通过力学信号诱导细胞重编程,不仅能够增强成纤维细胞的干性和双向分化潜能,还能促进癌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分化,为再生医学和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 HUST, Henan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ique Foundation
15-Oct-2025
新型 mRNA 疫苗可生成自组装纳米颗粒而增强免疫力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通过应用计算设计原理,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兼具 mRNA 和蛋白质纳米颗粒疫苗优势的新型疫苗策略。在小鼠体内进行的抗 SARS-CoV-2 测试中,他们的疫苗优于传统的 mRNA 疫苗,这一结果突显了计算蛋白质设计未来将如何助力下一世代 mRNA 疫苗接种的飞跃。在 COVID-19 疫情大流行期间,mRNA 疫苗已被证明安全且高效;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应用该技术研制针对其他传染病的疫苗。科学家还开发了基于蛋白质纳米颗粒的疫苗,后者不但能克服传统蛋白质疫苗的诸多缺点,还可产生更为持久且广谱的免疫反应。mRNA 和纳米颗粒这两种疫苗设计是前景最为看好的未来疫苗设计方向之一,它们各有所擅。例如,第一代针对 SARS-CoV-2 的 mRNA 疫苗展现了快速扩展能力,但却无法提供针对全部病毒变体的长期保护能力。Grace Hendricks 和同事在此推论:他们可通过将纳米颗粒免疫原和 mRNA 递送技术结合至同一疫苗平台而融合每种方法各自的互补优势。该团队首先将武汉 SARS-CoV-2 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 (RBD) 与能够自组装成 60 个亚基纳米颗粒的原聚体融合。他们接着创建了一种 mRNA 疫苗;该疫苗可编码这些自组装纳米颗粒的 RBD 融合原聚体,并经过进一步设计使其易于从人体细胞中分泌出来。在分泌之后,这些纳米颗粒可对免疫系统产生强效刺激。在小鼠体内测试时,mRNA 纳米颗粒疫苗诱发的中和抗体滴度要比编码刺突蛋白的传统 mRNA 疫苗高出 5 至 28 倍。这种新疫苗还能诱导更高频率的抗病毒 T 细胞,并保护小鼠免受武汉病毒株和 Omicron 变体的侵害。Hendricks 在给 MedPak 团队的电子邮件中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 mRNA 纳米颗粒疫苗可比传统的膜锚定 mRNA 疫苗引发明显更为强效的免疫反应。这使得较低剂量的 mRNA 疫苗仍具保护作用,从而可能减少任何潜在的副作用。”
- Journal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5-Oct-2025
斑马鱼神经机械仿真可逆向解构真鱼如何在流水中维持其身体姿态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新的研究揭示了环境线索影响鱼类神经活动和视觉引导行为的方式。通过使用可模拟斑马鱼幼鱼脑和身体的神经机械仿真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对该鱼的一种行为进行逆向工程解构:令真的斑马鱼依靠视觉输入而在流动的水中保持其身体姿势。研究人员还证明,具有相同具身神经回路的自主实体机器人可复制这种行为,并在真实河流中对抗水流效应以保持自身姿态。Xiangxiao Liu 和同事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神经回路、身体形态和背景环境会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对神经回路和自适应行为产生影响。”斑马鱼幼鱼会将水流感知为与水流方向相反的光流。它们会通过动眼反应(OMR)来抵消这些水流影响,其特征为间歇性交替的游动与滑行。尽管先前的研究曾对这种行为进行过模拟,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孤立的神经回路模型,后者并未将脑、身和环境线索进行综合考量。为突破这些局限性,Liu 等人设计了一种名为 simZFish 的虚拟斑马鱼幼体,它配备了作为眼睛的模拟摄像头,再现了真实斑马鱼的神经、解剖和机械特征。研究人员显示,simZFish 可在模拟环境中复制 OMR 行为,并确定它仅凭视觉输入就能触发神经回路来维持身体姿态。通过修改 simZFish 的光学焦距并改变视网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该研究团队揭示了其下部视野中有一个驱动最佳 OMR 的区域。此外,simZFish 还预测存在一种新型的神经元反应;而 Liu 等人用脑成像技术在真实斑马鱼体内验证了这种反应。作者最后证实,一种名为 ZBot 的仿生斑马鱼机器人可利用其具身的 OMR 视动回路来维持其姿态,即通过抵消河流中的真实水流影响来稳定其身体位置。
关注研究趋势的记者请注意,《科学-机器人学》于 2025 年 4 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曾采用虚拟现实平台对鱼类等集体行为系统中的领导—追随者动态的控制机制进行了逆向工程解构: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dq6784
- Journal
- Science Robotics
15-Oct-2025
重新调整古柯的管制级别:使全球毒品政策与科学、传统和原住民权利契合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Reports and Proceedings
Dawson White 和同事在一篇《政策论坛》中主张,国际毒品政策必须区别对待古柯叶(古柯是一种在南美洲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神圣植物)及其提纯的衍生化学品——可卡因。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依赖问题专家委员会 (ECDD) ”目前正在重新评估该植物的地位;据作者称,这为重新调整全球毒品政策以符合科学证据和原住民权利提供了绝佳机会。依据国际法,古柯灌木目前被列为第一类管制物质(Schedule I drug),该类别还包括可卡因和海洛因。虽然这些毒品都有着明确的成瘾和危害历史,但古柯叶几千年来一直被当做一种温和的非成瘾性兴奋剂,它也是安第斯山脉和亚马逊地区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此外,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均证实了古柯叶的安全性和文化意涵,凸显了其与可卡因的云泥之别。根据 1961 年《联合国麻醉品单一公约》(UN 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所有古柯属植物被一概禁止,这实际上将超过 1100 万原住民和印欧混血人群(mestizo)的传统生计定为刑事犯罪。这一法律框架不仅使文化习俗蒙受污名,同时也令对古柯植物的科学研究举步维艰。鉴于 ECDD 即将提出的建议,White 等人呼吁对古柯植物进行重新评估:在承认其传统用途的同时,也考虑相关的科学证据,从而制定出既尊重文化遗产又符合科学认识的更为公正健全的政策。作者写道:“取消对古柯的管制将对一个由来已久的科学与法律归类谬误进行纠偏,使得原住民和其他古柯种植社区的权利得到维护,并实现借鉴传统知识的循证监管。”
- Journal
- Science
14-Oct-2025
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免疫治疗反应和预后
ResearchPeer-Reviewed Publication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水兴、张斌教授团队联合国内10家医疗中心,开展了一项多中心研究。该研究共纳入246例接受免疫联合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取、筛选最优特征组合,构建了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的影像组学模型。
- Journal
- Research
- Funder
-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outh Talent Nurturing Program of Jinan University, the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Funded Programs for Doctoral Students of Jinan University,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Hainan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Youth fund, Doctoral Research Fund project of Hainan Cancer Hospital